作者:黄申灿星财富
在中国两千多年漫长的帝制历史星河里,贤明君主并不鲜见,然而能真正企及“近乎完美”之境的皇帝,却凤毛麟角。汉文帝刘恒,无疑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位。他在位23载,一手缔造了“文景之治”的盛世华章,引领汉朝从历经战乱的凋敝走向繁荣昌盛,凭借仁德、节俭、睿智与克制,赢得后世史家的齐声赞誉。
汉文帝刘恒本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,其母薄姬出身低微。在吕后专权的风云变幻中,刘恒因远离权力漩涡中心,得以保全。吕后离世后,功臣集团铲除诸吕势力,急需一位“安稳”的皇帝。刘恒既无强大外戚势力,又无深厚政治根基,且性格温和,自然成为不二之选。
但这位看似“柔弱”的帝王,实则拥有超凡的政治智慧。听闻将被拥立为帝,刘恒并未贸然入京。他先派遣舅舅薄昭快马加鞭前往京城探听虚实。薄昭一路小心翼翼,乔装打扮混入京城,四处打听局势,与旧相识秘密交谈,详细了解朝中各方势力的动态。数日后,薄昭返回,向刘恒详述京城情况,刘恒这才稍感安心,却仍未放松警惕。他带着亲信队伍,缓缓向京城进发,临近京城时,暂居代邸,又反复观察京城内外动静,确认毫无异常后,方才踏入皇宫,登基称帝。这般步步为营,并非懦弱胆怯,而是他深知权力的运行之道,唯有稳扎稳打,才能掌控大局。
汉文帝最为人称道的灿星财富,当属他推行的仁政。他大刀阔斧地废除秦朝遗留的严刑峻法。废除连坐制时,朝堂之上不乏反对之声,有大臣进谏:“自古以来,一人犯罪,全家受罚,此乃震慑百姓之法,若废除,恐犯罪者增多。”汉文帝却神色坚定地回应:“百姓犯罪,多因生活所迫或教化不足,若因一人之过累及全家,实非正义之举。朕意已决,罪人不孥。”就这样,连坐制被彻底废除,一人犯罪不再牵连家人。
废除肉刑更是彰显其仁爱之心。当时,一位叫淳于意的医者,因拒绝为王公贵族治病,被诬陷治死人命,依律当受肉刑。淳于意膝下无子,只有五个女儿,小女儿缇萦随父前往长安,上书汉文帝,愿为官婢替父受刑。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打动,不仅赦免了淳于意,还下诏废除肉刑,将砍手足、刺面等残酷刑罚改为劳役。此消息传出,百姓奔走相告,无不称赞皇帝的仁慈。
汉文帝深知百姓疾苦,为让百姓休养生息,他果断推行“三十税一”政策。在朝堂讨论此事时,有大臣担忧财政收入减少,影响国家各项事务的开展。汉文帝耐心解释道:“百姓乃国家根基,唯有百姓富足,国家方能长治久安。如今百姓历经战乱,生活困苦,减轻赋税,他们才能安心耕种,国家根基才会稳固。”这一举措让百姓负担大幅减轻,得以专心从事农业生产,田间地头满是忙碌的身影,一片生机勃勃之景。
他还开放山泽之利,允许百姓采矿、渔猎。诏令一出,原本因生计艰难而愁苦的百姓们,仿佛看到了希望之光。许多人纷纷走进山林、湖泊,凭借自身勤劳获取生活资源,民间经济逐渐活跃起来,集市上的商品日益丰富。
汉文帝不仅在政策上践行仁德,个人生活更是简朴至极。他平日身着粗布衣裳,衣服颜色素淡,样式简单,甚至补丁摞补丁。有一次,他想修建一座露台,找来工匠估算费用,工匠告知需花费“百金”。汉文帝听后,连连摇头:“百金,相当于十家中等人家的全部财产啊!朕居住在先帝的宫殿里,时常惶恐灿星财富,生怕有负先帝,怎可再耗费如此巨资修建露台。”于是,修建露台之事就此作罢。他的后宫妃嫔们,衣裙也从不拖曳在地,一切以简约朴素为准则。
登基之初,汉文帝面临着周勃、陈平为首的功臣集团的强大势力。周勃,在铲除诸吕过程中居功至伟,朝堂之上,众人对其敬畏有加,他有时甚至在汉文帝面前也略显骄纵。汉文帝虽心中不满,但并未表露。一日朝会,周勃又在朝堂上高声谈论,全然不顾君臣之礼。退朝后,汉文帝并未发怒,而是私下召见周勃,言辞恳切地说:“丞相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,朕感激不尽。但朝堂之上,礼仪不可废,还望丞相日后多多注意。”周勃听后,心中羞愧,从此收敛许多。
汉文帝一面尊重功臣,给予周勃、陈平高位,一面着手逐步集权。他发现贾谊才华横溢,见解独到,便大胆提拔贾谊,常与他促膝长谈,探讨治国方略。贾谊提出诸多改革建议,如兴礼乐、重农抑商等,汉文帝虽因各种原因未能全部采纳,但贾谊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,也让其他大臣看到了皇帝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决心。同时,汉文帝采纳贾谊“众建诸侯而少其力”的建议,巧妙地将诸侯王子弟分封各地。比如,某诸侯势力庞大,汉文帝便将其封地细分,封给其众多子弟,诸侯虽心中不满,却也无可奈何。如此一来,地方势力被削弱,中央集权得到加强,国家在平稳中实现权力过渡,避免了内乱。
面对匈奴的频繁侵扰,汉文帝深知汉朝初立,国力尚弱,贸然开战,只会让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。于是,他采取和亲、互市与防御相结合的策略。他挑选宗室女子,精心准备嫁妆,远嫁匈奴单于,以和亲之策维系和平。同时,在边境设立互市,让汉匈百姓互通有无。匈奴用马匹、皮毛等换取汉朝的丝绸、茶叶、粮食等,边境贸易日渐繁荣,双方百姓受益。为加强边防,汉文帝派得力将领镇守边关,组织士兵屯田戍边。士兵们平时耕种土地,自给自足,战时则迅速投入战斗。在边境,一座座烽火台拔地而起,时刻警惕匈奴动向。汉文帝还鼓励百姓迁徙至边境,开垦荒地,给予诸多优惠政策。百姓们在边境安居乐业,为边防增添了坚实力量。这一系列举措看似保守,实则为国家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,为后世汉武帝的反击积蓄了雄厚国力。
汉文帝临终前,留下了一份感人至深的遗诏。他在遗诏中写道:“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,靡不有死。死者天地之理,物之自然,奚可甚哀……”他要求丧事从简,不修建高大奢华的陵墓,陪葬品仅用陶器,不得使用金银珠宝。还特意规定守陵百姓三日后即可回家务农,不必长期守陵。此遗诏传出,天下百姓无不为之动容,纷纷感怀皇帝的宽厚仁慈。
汉文帝的伟大,并非在于开疆拓土的赫赫战功,而是他以仁德为基治国,以智慧为刃理政,以克制为盾用权。他用行动证明,真正的强大并非依靠暴力征服,而是让百姓安居乐业,使国家在稳定中迈向繁荣。
后世史家对他的赞誉不绝于耳。司马迁赞其“德至盛也”,班固称其“恭俭仁孝”,司马光亦感慨“三代以下,治功莫盛于文景”。在群星璀璨的中国历史长河中,汉文帝刘恒,宛如一颗最为耀眼的星辰,以其近乎完美的形象,为后世帝王树立了不朽的典范。
作者简介:黄申,微信公众号:磬乡文学苑,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,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,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,擅长于散文、随笔、小小说系列。
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