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的女婿梅殷东方优配,乃是极有争议的一位人物,有人说他是首鼠两端的小人,有人说他是背叛建文帝的叛将,也有人说他是阻止朱棣南下的建文忠臣。他本是朱元璋最为宠爱的一位驸马,朱元璋曾多次嘱咐其辅佐太孙朱允炆,然而率兵镇守淮安的他却坐视朱棣攻破南京,最终更是落下个被挤下桥落水而死的下场。
朱元璋最宠爱的驸马,多次嘱咐其辅佐建文
梅殷,字伯殷,元末明初河南夏邑人,乃明朝开国功臣汝南侯梅思祖的从子,《明史》称其“天性恭谨,有谋略,便弓马”,倒也算得上是文武双全。朱元璋在见到梅殷后,对其很是喜爱,后于洪武十一年(1378年)将宁国公主下嫁梅殷,封其为驸马都尉。
宁国公主虽然是朱元璋的第二个女儿,但却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长女,自幼便深受朱元璋的疼爱,朱元璋能够将宁国公主嫁给他,足见对梅殷的喜爱。在成为朱元璋的女婿后,梅殷依旧盛宠不衰,《明史》对此有载,“太祖十六女诸驸马中,尤爱殷。”
后来,梅殷出任山东学政,在任期间兢兢业业,让朱元璋很是满意,朱元璋还曾为此专门下诏予以褒美,称其精通经史,堪为当世“儒宗”。眼见皇帝都对梅殷如此看重,朝中大臣们哪敢怠慢,因此也都对梅殷十分尊敬。
朱元璋随着年岁渐长,为了给后世子孙铺平道路的他,开始大肆屠戮功臣。洪武二十三年(1390年),朱元璋颁布《昭示奸党录》,以伙同胡惟庸不轨罪,处死韩国公李善长、列侯陆仲亨等开国功臣,当时梅殷的从父梅思祖已经去世八年,但仍遭到“胡惟庸案”的牵连,包括其子梅义在内大批家人被杀。梅殷因为只是梅思祖从子,且又是朱元璋的女婿,这才免受牵连。
然而,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,就在他以血腥手段为子孙铺路之际,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标却在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不幸去世了,这让朱元璋悲痛欲绝。同年九月,年仅十六岁的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,而此时留给朱元璋培养朱允炆的时间已经不多了。
朱元璋晚年,眼见皇太孙朱允炆“仁弱”,而诸藩王强盛,于是常常私下里叮嘱梅殷,将来要好好辅佐太孙(《续英烈传》称梅殷奉遗诏辅政)。然而,朱元璋驾崩,朱允炆即位后,却开始重用黄子澄、齐泰、方孝孺等人东方优配,曾经极为受宠的梅殷,反而受到了冷落。
镇守淮安拒绝借道,却又坐视朱棣攻破南京
建文元年(1399年),“靖难之役”爆发,朱允炆先以老将耿炳文为主帅,但却败于“滹沱河之战”,朱允炆遂又改以曹国公李景隆为主帅,结果又在“白沟河之战”中惨败,六十万大军损失殆尽,朱允炆又以在“济南之战”中击败朱棣的盛庸为主帅,盛庸先在“东昌之战”中击败朱棣,却又在“夹河之战”中战败,此后双方陷入纠缠之中。
建文三年(1401年)冬,朱棣放弃与盛庸、平安等人的纠缠,率军长驱南下直奔京师。朝廷闻讯,于同年十二月任命驸马都尉梅殷为总兵官,率重兵北上镇守淮安。
建文四年(1402年)四月,朱棣与朝廷主力决战于灵璧,朝廷军队先胜后败,几乎全军覆没,左副总兵都督陈晖、右副总兵都督平安、右参将都督马溥、都督徐真、都指挥孙成等三十七员将领,以及礼部侍郎陈性善、大理寺丞彭典明、钦天监副刘伯完、指挥王贵等一百五十名朝廷大臣皆被俘虏,左都督何福单骑逃走,盛庸率军退守淮河。
“灵璧之战”后,朝廷在长江以北的能战之军,便只剩下了驻守淮安的梅殷。然而,梅殷自从率军抵达淮安开始,便始终摆出一副守势,“悉心防御,号令严明”,丝毫没有出战的迹象。
见此情形,朱棣一时间也搞不清楚梅殷的立场,于是派遣使者前去拜见梅殷,以前往南京向朱元璋进香为由向其借道,梅殷回答说,“进香之事,皇考有禁令,不遵守者便是不孝。”
朱棣闻言大怒,又写信给梅殷说,“如今我兴兵清君侧东方优配,乃是顺应天命,非人力所能阻。”
梅殷看罢朱棣来信,却命人将使者的耳朵和鼻子割了下来,并说道,“留下你的嘴巴,好让你为燕王讲讲什么叫作君臣大义。”
梅殷虽然软硬不吃,坚决不肯借道给朱棣,但却依旧摆出一副死守淮安的架势,而丝毫没有出兵阻止朱棣的迹象。朱棣见此情形,于是率兵绕过淮安继续南下,击败盛庸迫使其退往长江,扬州、高邮等地皆不战而降,朱棣率兵自瓜洲渡江后,一路势如破竹直抵南京城下。
六月十三日,负责镇守金川门的朱橞和李景隆开门迎降,南京城破,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。六月十七日,朱棣拜谒明孝陵,即皇帝位,而此时的驸马梅殷,依旧在淮安“坚守不出”。
口出怨言被流放辽东,回京朝见却落水溺亡
虽然史料并未记载梅殷始终坚守淮安的原因,但个人认为他这明显是存了坐观成败的心思。若是朝廷胜了,奉命坚守淮安的他不仅完成了任务,而且还有拒绝朱棣借道之功,自然不会被问罪;若是朱棣胜了,他也并没有与朱棣交战、阻其南下,而且由于其手握重兵,刚刚夺取皇位的朱棣必然还要招揽于他。
或许在梅殷看来,只要自己坚守淮安,不论朝廷和朱棣谁胜谁负,自己都不会输。
朱棣或许也是看穿了梅殷的这点小心思,因此在即位称帝后,他并未下达诏书,对手握重兵的梅殷予以安抚招揽,而只是找到妹妹宁国公主,逼她修书将梅殷叫回京城。
在朱棣的逼迫下,宁国公主咬破手指,给梅殷写了一封血书。梅殷看了妻子的来信,却是惺惺作态的恸哭不止,又向使者询问建文帝的去向,使者回答说“死了”,梅殷闻言又是一阵痛哭流涕,涕泗横流地道,“君亡与亡,君存与存”,见到无人搭理自己,梅殷只好又自我安慰道,“我姑且忍耐之”,然后便灰溜溜的跟着使者回到了京城。
梅殷回到南京后,朱棣亲自接见了他,并颇有些挖苦的说道,“驸马劳苦。”
听到朱棣这略带戏谑的口吻,被看穿心思的梅殷也有些不好意思,于是略显尴尬地回道,“劳而无功。”朱棣闻言,大为无语。
朱棣对于梅殷这种首鼠两端的做法十分不耻,因此在夺了其兵权后,便将他扔到了一边置之不理。梅殷见朱棣对待自己竟然是这种态度,心想若不是自己按兵不动,你朱棣岂能如此轻易夺取京城、即位称帝,因此难免经常有忿忿不平的言论和神态,这让朱棣对其更为憎恶。
永乐二年(1404年),已经坐稳皇位的朱棣,开始清算那些“易主叛变”的叛徒,都御史陈瑛上奏梅殷暗中培养死士,并与女秀才刘氏勾结,诅咒朱棣。朱棣借机让户部核定公、侯、驸马、伯的仪仗人数,又派锦衣卫将梅殷及其家人送往辽东。此前开门迎降的曹国公李景隆,也于同年遭到弹劾,先被罢免,后被圈禁。
永乐三年(1405年)十月,梅殷入朝,然而在经过笪桥时,却因前军都督佥事谭深、锦衣卫指挥赵曦等人的拥挤,被挤落桥下,落入水中不慎溺死,事后二人上奏称梅殷投水自尽。后都督同知许成揭发此事,梅殷仆人瓦剌灰也证实梅殷是被两人所杀,朱棣于是下令将谭深、赵曦斩首,抄没其家,并派遣官员办理梅殷的丧事,谥号荣定,又封许成为永新伯。
宁国公主听说梅殷死讯,认定是朱棣杀了他(《明史纪事本末》也记载谭、赵两人曾辩称,是受朱棣指使所为),于是找到朱棣,扯着朱棣的衣服大哭,问驸马安在,朱棣回答说,“我已经帮你查办贼人了,你不要再为难自己了。”
不久,朱棣封梅殷的两个儿子为官,其中梅顺昌为中府都督同知,梅景福为旗手卫指挥使,又赐书给宁国公主,“驸马梅殷虽有过失,但兄长因其乃是至亲并未追究。听说他溺死后,我非常怀疑,后都督同知许成来报,我已将谋害之人处死,特向妹妹报之。”
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