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灭蜀,晋代魏宏图配资,晋灭吴,魏蜀吴打死打生,最后便宜了司马家,如果曹操刘备孙权九泉之下有知,肯定会后悔当初的争霸选择:曹操为魏王、丞相,刘备为汉中王大司马领益州牧,孙权为吴侯骠骑将军领荆州牧,大家齐心协力共扶汉室开疆拓土不好吗?
苦恨年年压金线,为他人作嫁衣裳。三国三巨头忙碌半生,却落得个宗庙不保、子孙为臣虏,司马晋也成了历史上最黑暗混乱的朝代,不能不说始作俑者就是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枭雄——他们没有一个想匡扶汉室:曹操想做周文王,刘备从小就想坐羽葆盖车,孙权一直认为汉室不可复兴,其实都是想做皇帝。
曹操的“魏武帝”是曹丕追尊的,刘备和孙权则实实在在当了皇帝,他们的后代,结局也大不相同:曹魏三少帝和孙吴三嗣主下场都很凄惨,倒是蜀后主刘禅活得挺滋润——虽然乐不思蜀可能是无奈之语,但他享受的待遇还真是不错。
刘禅在名义上是向曹魏投降的,他投降后的受封诏书,也是以“大魏皇帝”曹奂的名义颁发的,而东吴孙皓投降,发诏书的就是晋武帝司马炎了。
我们看曹家给刘家、司马家给孙家的封赏诏书,就能看出那两个“亡国之君”在待遇方面的不同了——刘禅得到的,比孙皓多十倍。
刘禅投降后爵封安乐公,食邑万户,赐绢万匹,奴婢百人,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;孙皓投降后,赐号为归命侯,给田三十顷,岁给谷五千斛,钱五十万,绢五百匹,绵五百斤,孙皓太子孙瑾为中郎,原先孙家已经封王的子孙,都充任郎中。
这里咱们有必要解释一下,郎中在秦汉乃至魏晋,并不是医生,而是卫士,原本叫“廊中”,就是站在走廊站岗放哨的侍卫,跟清朝各部司长也不是一回事:“秩比三百石,犹‘廊中’,不得入省中。”
东方朔和韩信都当过“执戟郎中”,并都认为很丢脸。魏晋继承汉朝官制度,中郎比六百石,郎中比三百石,刘禅的子孙封侯,孙皓的子孙却只能当晋朝宫廷侍卫,这不能说不是一种羞辱——孙家人站岗的时候,连长戟都未必发给。
不但孙刘两家得到的封赠不同,就连诏书也大不一样,司马炎于太康元年四月甲申给孙皓的诏书是这样写的:“孙皓穷迫归降,前诏待之以不死,今皓垂至,意犹愍之宏图配资,其赐号为归命侯。”
在景元五年三月丁亥,以曹奂名义颁布给刘禅的诏书,可就客气多了——那份诏书很长,咱们省去前面的套话:“皇帝临轩,使太常嘉命刘禅为安乐县公……公恢崇德度,深秉大正,不惮屈身委质,以爱民全国为贵,降心回虑,应机豹变,履言思顺,以享左右无疆之休,岂不远欤!朕嘉与君公长飨显禄,用考咨前训,开国胙土,率遵旧典,钖兹玄牡,苴以白茅,永为魏藩辅,往钦哉!公其祗服朕命,克广德心,以终乃显烈。”
不管是曹奂的本意还是的主意,他们都给予了刘禅足够的尊重,这就很奇怪了:刘禅是“扶不起的阿斗”,而孙皓是个“才识明断,加之好学”的残暴之君,为什么一个封公爵长享安乐,另一个免死就是恩赐?
“安乐”与“归命”,公爵与侯爵是大不相同的,按照易中天先生的解释,刘家宗庙是能够保存的:“封公和封侯有什么不同呢?表面上看,不过是爵位高了一等,从侯爵晋升为公爵,然而实际上却有质的区别。封侯,不过得到了一片土地,一个食邑,甚至只是荣誉和面子;封公,就可以建立社稷和宗庙了。社稷,就是社神和稷神,立社以祭土神,立稷以祭谷神,它们也叫‘社稷’,即社坛和稷坛。宗庙则是祭祀列祖列宗的地方,建立宗庙,就表示某个公族、王族或皇族的统治由来有自,而且万代千秋。”
我们细看刘禅得到的诏书,不管是曹家还是司马家,似乎都承认刘备刘禅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汉室正统,甚至承认了刘禅给刘备的“昭烈皇帝”谥号。
曹(司马)家给刘家和孙家的受降诏书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区别?这里面可能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,那就是他们都对已经消亡的汉朝有一定的感情和尊重,而且绝不质疑刘备“汉室宗亲”的身份。
实事求是地说,不管是曹家还是司马家,都是汉朝开国元勋之后:如果曹操不姓夏侯,那么他的先祖就是汉朝第二任丞相曹参,如果曹操姓夏侯,他就是夏侯婴的后代——夏侯婴就是陈寿认为赵云可比的那个滕公;司马懿的谱系也很明确,四代先祖做过汉朝征西将军、豫章太守、颍川太守、京兆尹。
曹丕接受刘协“禅让”并封其为山阳公,山阳公国境内依然使用汉朝年号(行汉正朔),刘协的四个儿子也都被封为列侯——这里顺便解释一下:列侯包括县侯、乡侯、都乡侯、亭侯、都亭侯,而关内侯不属于列侯,秦汉时期二十级爵位越往后越高,关内侯第十九级,包括县、乡、亭侯在内的列侯是第二十级,公爵王爵还在二十级之上。
不管是禅让还是投降,刘禅都享受与刘协的同等一万户食邑,也都建有刘家的宗庙社稷,而孙权的庙,那是毫无疑问要拆掉的。
通过司马昭以曹奂名义写给刘禅的诏书,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明里暗里承认了“蜀”就是“汉”——事实上刘备和刘禅都是以大汉继承者自居,他们的国号就是“汉”,而且这个“汉”是曹家和司马家都承认的,诸葛亮也是“大汉丞相”而不是什么“蜀相”。
陈寿《三国志》的审阅者应该是司马家,这本史书中一直称刘备为“先主”而对孙权直呼其名。
《先主传》第一句就肯定了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:“先主姓刘,讳备,字玄德,涿郡涿县人,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……(章武三年)夏四月癸巳,先主殂于永安宫,时年六十三。”
《吴主传》的介绍只有五个字,对他的死亡用词也与刘备不同:“孙权字仲谋……(太元二年)夏四月,权薨,时年七十一。”
诸侯之死为薨,皇帝是死为崩或殂,这在《书经》中是有记载的:“帝乃殂落,百姓如丧考妣。”诸葛亮的《出师表》,也说“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”。
有很多不故作惊人之语的网文质疑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,但却不见曹操和孙权有不承认的记载,我们再看刘禅和孙皓投降后接到的诏书,就会发现那种质疑纯属故作惊人之语博眼球。
如果刘禅真是全无心肝的无能之君,曹奂(司马昭)就不会对他那么客气,而孙家名不正言不顺,所以司马炎毫不掩饰轻蔑之意。
魏晋风度(曹魏风骨),蜀汉豪情(浪漫),东吴该用哪两个字概括,笔者有点不好意思说,最后只好请教读者诸君:您看了那两份“受降诏书”,还发现了哪些不同和秘密?
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